(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1日電)由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發起的「流浪者計畫」邁入第14屆,今天公布徵選結果,由許安麒、林陸傑、楊智強、許程崴、莊榮哲、陳亦琳、彭艷婷、黃華揚、陳姿華入選。 這9位得主將獲得旅行生活費、機票獎助,自明年開始陸續以日本、中國、印度、韓國、台灣為目的地,展開圓夢之旅。 今年入選者的專業領域大不同,追夢的腳步路徑也不一樣。其中,國際獨立記者楊智強計畫前往日本沖繩跟南韓濟州,深度採訪位於太平洋西部、美中衝突最前線的人民,對於「被選擇」成為戰爭第一線的心情和反抗過程;刺青師莊榮哲將前往中國雲南考察傣族最原初的紋身技藝,探尋神秘的獨龍族紋面婦女。 2004年,林懷民獲得行政院文化獎,他將獎金捐出成立「流浪者計畫」,在各界長期支持下,持續獎助年輕藝術家及社會工作者到海外獨自進行「貧窮的充電旅行」。 14年來,已有137名流浪者出爐,其中包括獲LV路易威登藝術獎的吳耿禎,以默劇表演走演偏鄉、成立野孩子肢體劇場的姚尚德,值得一提的是,上一屆的流浪者李永超,日前甫以首支紀錄長片「血琥珀」,入選今年瑞士盧卡諾影展和釜山影展。 流浪者計畫詳情可至官方網站查詢:http://site.cloudgate.org.tw/wanderer/
0 Comments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競賽活動於106年7月底公告至9月11日截止收件,總計參賽青年有140位,經初複審評審程序,計有57位青年分別獲得18萬至79萬元不等的獎勵金,後續將進行為期一年的實作計畫,透過實踐夢想,累積在地公民行動力的能量,讓更多人看到文化價值與在地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今年度提案議題連結了文化、社會、環境及經濟等議題,如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環境共好、農村發展的想像等,青年關注在地發展不再只是喊口號,希望經由揮灑自己的創意與專長,耕耘在地及連結社群網絡,企圖發展出新經濟模式,並充份顯示出當代青年熱愛土地,願意積極承擔與展現公民行動力,找尋出在地創生的共好模式。 如何透過藝文的策略,開啟大家對於文化資產的對話與想像呢?返鄉青年徐宏愷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直思索返鄉創作這件事,同時也渴望實際參與社區,並經由擾動社群的過程,漸漸了解戲劇與社區結合的可能性,希望藝術可以作為改變一個地方,增進空間及場域想像的參與機制,今年度以「第三屆回桃看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實踐基地」獲獎後將以長駐規劃,串聯外部資源,運用藝術節為起點,帶動鐵道藝術文化園區的討論,喚起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資產。 「來去離島住一晚,我在望安有個家」計畫獲獎者陳亦琳,因為在偶然機會,從101年接觸澎湖望安鄉,在漁村裏透過不同的視野和文化的熱誠,感受漁村生活的智慧、豐富的生態,找到許多驚喜、感動的地方,但也因為村落被人遺忘和「鮮少有年輕人」,當地人對她和夥伴在去年執行青年計畫後仍留下來感到意外,但卻十分熱情的歡迎,不但主動提供幫助,也樂於給予機會讓青年去嘗試。因此今年將持續與學校合作,推動當地的海洋教育、規劃冬季Long stay服務在地,讓長者可以分享生活經驗與故事,作為老師,形成雙向的交流,還有思考復育舊耕地,希望未來可以推廣農產品,透過友善耕作提升農作自給率及工作機會。 保存原生種子的行動,不但涉及傳統農耕智慧,更由於氣候變遷的衝擊,也牽涉到農耕行為的轉變,加上部落青年對種植傳統小米過程並不清楚,因此新竹縣尖石鄉的亞弼‧達利期望經由「吃進肚子的文化~鎮西堡部落的原生種種子的在地知識實踐計畫」的執行,透過傳統知識的紀錄與教育活動,拉近青年新生代來參與文化守護,並持續保護部落原生種子及相關傳統農耕文化,以延續土地的傳統文化價值。 本次評審委員包括文化部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耿一偉、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老師吳勁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經營學系副教授林展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陳邦畛(陳板)老師、《Mata‧Taiwan》總編輯暨創辦人方克舟等5位評審委員,對於所有140位參賽者,對社區充滿熱情,展現社會創新的企圖心及行動力,並透過具體的實踐連結社區並參與公共事務,均深表高度肯定;另也期勉獲得獎勵的青年,實作過程應不斷地檢視初衷,在社會公共議題的上堅持理想與努力,勇於開創出新的機會。 文化部為鼓勵更多年輕人挑戰自己及實踐夢想,未來也將透過青年交流活動建立平台和在地業務陪伴機制等,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築夢的青年執行情形,以及鼓勵對本計畫有興趣參與的青年及早準備,並邀各地有熱誠、有理想的青年,持續共同參與社會創新,與文化部一起營造協力共好社會! 公告時間:2017-10-31 文章來源: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71504.html 別怕與世界不一樣發文時間: 2015/7/21 文 / 蘇麗媚.台北 「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2012年,一場競賽的邂逅,四位七年級生為了夢想的執著,成立歐北來團隊。矢志要將腳踩著的這片土地所蘊含的美麗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述說紀實。歐北來:「改變世界,只要一件擅長的事就夠了!」 「當你有能力時,就要用在對的事情上,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守護並且傳遞美好;播種的那雙手,永遠都不嫌多;你不做,它就會消失;文創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那將會非常薄弱。」一段一段的文字連結影像,這支「用愛撐起守護的島嶼」在網路點閱超過萬人,文字動人而且誠摯,我十分意外這核心精神是來自一群十分年輕的七年級生。 年輕卻有著任重而道遠的成熟 歐北來創辦人之一的陳亦琳說,她的靈感來自於:美國最著名的野外求生專家湯姆‧布朗(Tom brown)。他的印第安祖父「潛近狼」(Stalking Wolf)曾說:「有時候你必須回去,才能知道在路徑的盡頭之外,會發生什麼」。湯姆在1978年成立追蹤師學校(Tracker School),傳授、學習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重返大地與自然中尋覓生命的脈絡。 尊崇這樣的信念,歐北來發起『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藉以連結社會和部落,並從中發展出「島嶼拼圖」及「移動部落」,發掘出更貼近「人、自然與社會」三者共存的生活面貌。 「島嶼拼圖」是第一個計畫,歐北來將現實生活中的「商業模式」導入遠離塵囂的自然保留地,以延續部落文化、既有生活型態、維持文化祭典的信念,讓部落不因外在因素而產生質變,同時,參與者透過付費的模式感受一場心身靈獲得抽離的深度旅遊,體驗無價的部落生活,也從旅程中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真諦。 共同創辦人,來自花蓮的蔡昇達回憶起難得的一次經驗:「布農族訂婚分豬肉,有很嚴謹的程序,包含殺豬的聲音要有多大聲。」因此他會在清晨六點臨時集合大家,讓參與者感受難得一見的馬遠部落訂婚儀式。他堅持這樣的機動行程,因為「唯有接近、瞭解後,產生彼此的認同,文化才有兼容並蓄的可能。」 也因為深入當地體驗文化的旅程,讓彼此有了情感上的聯繫,去年,當馬遠部落遇上風災和土石流,曾經參加旅行的人居然主動協助遞送物資,「這些事情是以前從沒有發生過的,因為參與島嶼拼圖後,感覺有家人在土地上真正理解現況,而不只是一次的旅行。」 阿達期許歐北來能夠一步一步、慢慢地透過島嶼拼圖拼湊出完整的台灣文化地圖。當國外旅人來台,一落腳聚落生活,便能串起整個台灣的樣貌。 「移動部落」是第二個計畫,歐北來建立起在地人與旅行創作者之間的創作平台,有的是刺青師傅、部落的獵人、二手唱片行的老闆,還有北美追蹤師等等,彼此交換生活智慧,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而部落能夠讓旅人移動,特色是提供給來訪的旅客長居空間和創作環境,讓創作者無須擔憂生活並能專心投入,文化也從客居與在地的連結間開始解放,外來文化能夠同時與在地生命連結,融合綻放出新的枝芽。而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創也在交流間不斷累積。 歐北來回想創業過程中,起初只是有趣、好玩,到必須養活自已,當創業成為一種文化責任,現在不能說踩煞車就煞車了,「不要讓相信你的人失望,有很多人跟著你一起前進」。 當島嶼拼圖計畫逐漸成熟,在地部落看見希望,肩上背負著的已經不是夢想口號,而是一種「必須持續往前走」的責任:歐北來不斷翻譯、轉譯當地人的生活文化面貌,用深度旅行的生活體驗消弭文化距離,找回更多對土地的連結認同。歐北來要創造更多的「文化轉譯者」,和重新定義生活觀的翻譯家。 然而,歐北來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與現行的「樣板社會」溝通,不論是受到消費部落文化的質疑,還是被貼上挑戰體制的沉重標籤,樣板社會不斷探問,「大家都急著要我們把計畫說清楚」。 歐北來無意挑釁社會框架,只是提供生活的另一種選擇。「有時候談到改變我也覺得很可怕,你有什麼樣權力改變別人跟你一樣。我們只是創造選擇,原來還有這個選項。我們不叛逆,只是在過著理想的,努力的讓我們活成自己想活的樣子。」 「人就是要到最後一隻魚被捕,最後一棵樹被砍到,才發現錢不能吃。」即便貨幣經濟的不可逆,不論是「島嶼拼圖」還是「移動部落」,重新提醒我們仍然保有對於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選擇。 每個人會選擇在自己信仰裡,朝著希望的方向前進。「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歐北來心中所望的未來模樣,無分你我、不分族群,共同建構起新的聚落,與社會共享共好。就像奧地利製片史蒂芬沃夫(Stefan Wolf)紀錄八個國家、十個生態村的生活樣貌,推出《全新的我們》(A New We)作品,傳達生態村不受社會經濟所驅使, 以永續、自然、互助的生活方式共存,發展成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活模式。 他們不怕與世界不一樣,透過不斷蒐集島嶼故事,回歸人與人之間溫暖傳遞,重拾對這片土地認同情感,拼湊成一個屬於台灣獨特的文化地圖,開啟與世界對話的無所畏懼。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