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與世界不一樣
作者: 蘇麗媚 「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2012年,一場競賽的邂逅,四位七年級生為了夢想的執著,成立歐北來團隊。矢志要將腳踩著的這片土地所蘊含的美麗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述說紀實。歐北來:「改變世界,只要一件擅長的事就夠了!」 「當你有能力時,就要用在對的事情上,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守護並且傳遞美好;播種的那雙手,永遠都不嫌多;你不做,它就會消失;文創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那將會非常薄弱。」一段一段的文字連結影像,這支「用愛撐起守護的島嶼」在網路點閱超過萬人,文字動人而且誠摯,我十分意外這核心精神是來自一群十分年輕的七年級生。 年輕卻有著任重而道遠的成熟 歐北來創辦人之一的陳亦琳說,她的靈感來自於:美國最著名的野外求生專家湯姆‧布朗(Tom brown)。他的印第安祖父「潛近狼」(Stalking Wolf)曾說:「有時候你必須回去,才能知道在路徑的盡頭之外,會發生什麼」。湯姆在1978年成立追蹤師學校(Tracker School),傳授、學習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重返大地與自然中尋覓生命的脈絡。 尊崇這樣的信念,歐北來發起『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藉以連結社會和部落,並從中發展出「島嶼拼圖」及「移動部落」,發掘出更貼近「人、自然與社會」三者共存的生活面貌。 「島嶼拼圖」是第一個計畫,歐北來將現實生活中的「商業模式」導入遠離塵囂的自然保留地,以延續部落文化、既有生活型態、維持文化祭典的信念,讓部落不因外在因素而產生質變,同時,參與者透過付費的模式感受一場心身靈獲得抽離的深度旅遊,體驗無價的部落生活,也從旅程中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真諦。 共同創辦人,來自花蓮的蔡昇達回憶起難得的一次經驗:「布農族訂婚分豬肉,有很嚴謹的程序,包含殺豬的聲音要有多大聲。」因此他會在清晨六點臨時集合大家,讓參與者感受難得一見的馬遠部落訂婚儀式。他堅持這樣的機動行程,因為「唯有接近、瞭解後,產生彼此的認同,文化才有兼容並蓄的可能。」 也因為深入當地體驗文化的旅程,讓彼此有了情感上的聯繫,去年,當馬遠部落遇上風災和土石流,曾經參加旅行的人居然主動協助遞送物資,「這些事情是以前從沒有發生過的,因為參與島嶼拼圖後,感覺有家人在土地上真正理解現況,而不只是一次的旅行。」 阿達期許歐北來能夠一步一步、慢慢地透過島嶼拼圖拼湊出完整的台灣文化地圖。當國外旅人來台,一落腳聚落生活,便能串起整個台灣的樣貌。 「移動部落」是第二個計畫,歐北來建立起在地人與旅行創作者之間的創作平台,有的是刺青師傅、部落的獵人、二手唱片行的老闆,還有北美追蹤師等等,彼此交換生活智慧,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而部落能夠讓旅人移動,特色是提供給來訪的旅客長居空間和創作環境,讓創作者無須擔憂生活並能專心投入,文化也從客居與在地的連結間開始解放,外來文化能夠同時與在地生命連結,融合綻放出新的枝芽。而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創也在交流間不斷累積。 歐北來回想創業過程中,起初只是有趣、好玩,到必須養活自已,當創業成為一種文化責任,現在不能說踩煞車就煞車了,「不要讓相信你的人失望,有很多人跟著你一起前進」。 當島嶼拼圖計畫逐漸成熟,在地部落看見希望,肩上背負著的已經不是夢想口號,而是一種「必須持續往前走」的責任:歐北來不斷翻譯、轉譯當地人的生活文化面貌,用深度旅行的生活體驗消弭文化距離,找回更多對土地的連結認同。歐北來要創造更多的「文化轉譯者」,和重新定義生活觀的翻譯家。 然而,歐北來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與現行的「樣板社會」溝通,不論是受到消費部落文化的質疑,還是被貼上挑戰體制的沉重標籤,樣板社會不斷探問,「大家都急著要我們把計畫說清楚」。 歐北來無意挑釁社會框架,只是提供生活的另一種選擇。「有時候談到改變我也覺得很可怕,你有什麼樣權力改變別人跟你一樣。我們只是創造選擇,原來還有這個選項。我們不叛逆,只是在過著理想的,努力的讓我們活成自己想活的樣子。」 「人就是要到最後一隻魚被捕,最後一棵樹被砍到,才發現錢不能吃。」即便貨幣經濟的不可逆,不論是「島嶼拼圖」還是「移動部落」,重新提醒我們仍然保有對於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選擇。 每個人會選擇在自己信仰裡,朝著希望的方向前進。「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歐北來心中所望的未來模樣,無分你我、不分族群,共同建構起新的聚落,與社會共享共好。就像奧地利製片史蒂芬沃夫(Stefan Wolf)紀錄八個國家、十個生態村的生活樣貌,推出《全新的我們》(A New We)作品,傳達生態村不受社會經濟所驅使, 以永續、自然、互助的生活方式共存,發展成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活模式。 他們不怕與世界不一樣,透過不斷蒐集島嶼故事,回歸人與人之間溫暖傳遞,重拾對這片土地認同情感,拼湊成一個屬於台灣獨特的文化地圖,開啟與世界對話的無所畏懼。
0 Comments
《歐北來真情指數》
哎呀,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長的電視訪談節目了。詳盡的分享了大家常問的問題。 1.歐北來到底是什麼? 2.歐北來到底在幹嘛? 3.島嶼拼圖可以吃嗎? 4.歐北來的樹屋是什麼? 5.歐北來今年的新計劃和未來的走向? 6.到底核心精神是什麼? 7.旅行讓你印象深刻還是感動的事? 8.台灣的在地智慧? 反正也是輕鬆地聊天亂講話啦!最後還要臨時被抓上來訪問的特別來賓,超有趣的!!!! 謝謝非Young不可的邀約,走吧,一起歐北來!!!! 【未來大人物】連陸客都感嘆「還好台灣沒有回歸!」:蔡昇達的「島嶼拼圖」,用商業模式讓部落文化永續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7991/ 阿Ken 2015/03/21 08:00:00 提到原住民文化,許多人印象中,大概就是到「遊樂園區」,抱著觀光客的心態,看著「園區」裡原住民在舞台上賣力表演歌舞,然後就回到忙碌的城市生活,至於原住民文化是什麼?大概還是一知半解。 但歐北來的蔡昇達,他在做的「島嶼拼圖」計畫與這樣的旅遊完全相反。這是一個不同的旅程,進到原住民部落裡,不再是抱著「平地人」、「觀光客」高高在上看熱鬧的心態,而是用「學習」與「珍惜」原住民文化的崇敬之心,來到部落體驗原汁原味的原住民生活。 「原來在部落裡,馬路是給人用的,不是給車子用的,看到路邊大紅標語『當心兒童』,你就知道誰擁有馬路,忘了誰說的:『部落的家比較大,連馬路都是家』」網友千郁在參加完此部落行程後,寫下這段話:「這次的體驗,是讓我們用雙手、用身體去感受大自然的溫度,用雙手播小米、種玉米,用雙手砍竹子,用雙手攀爬百年榕樹,踏進沒有路的草叢裡,跟著前面人的腳印,一步一步把路踏實,你會想起自己多久沒有跟大自然好好相處……」 馬遠部落 Photo Credit: .島嶼拼圖參與者Summer Liao 八年前的邂逅 促成了島嶼拼圖計畫 「島嶼拼圖」計畫到底是什麼?要了解這些,必須從八年前的一次邂逅講起。 八年前,蔡昇達還是花蓮教育大學體育系的學生,一天,轉學生馬詠恩來到他們班上,這邂逅成了之後島嶼拼圖的契機。 原來,馬詠恩是花蓮馬遠部落的布農族原住民。馬詠恩的姐姐結婚那天,便邀蔡昇達參加部落的傳統婚禮,這經驗讓蔡昇達大開眼界,整條道路封街供婚禮流水席使用外,只要是經過的人,就算只是路人都可入席享用,蔡昇達被部落的熱情和分享深深感動。 之後便常和馬詠恩回部落,他不只愛上部落,也看到許多社會問題,像是年輕人必須到外地打零工、孩童得到外地才有就學的機會、原民母語正在失傳……蔡昇達深刻感到,部落是一個正在凋零的文化資產,若不行動,這些文化很快就會消失。 雖然心中總有「該做點什麼」的想法,但一時之間也不知怎麼做,直到2012年和幾位朋友創立了歐北來團體,做起「冷門景點復甦計畫」,旅行的經驗豐富了,看見台灣其他部落文化保存較成功的案例,他自己的「島嶼拼圖」計畫才逐漸成形。 蔡昇達 Photo Credit: 歐北來 島嶼拼圖在馬遠部落的在地窗口馬詠恩。Photo Credit: 歐北來CC BY SA 2.0 用「商業模式」讓部落文化永續傳承:不只是旅行,更是教育 簡單地說,「島嶼拼圖」計畫就是希望用「商業模式」讓部落文化可以永續,部落的生活方式、獨特的祭典、文化不用因外人而改變。「島嶼拼圖」將這些文化「轉譯」成可體驗的活動,讓外人付費進來體驗這些獨特的生活文化,如此一來,原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下去,外人可以體驗獨特的深度旅遊。 不只如此,蔡昇達還希望多回饋給部落,於是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上,多設置一個部落公基金,也就是歐北來與部落的獲利彼此拿出百分之5(也就是總獲利的百分之10)放進這基金,用這筆錢來投入部落所需的文化修復工作,讓他們能保留自己想保留的事物,不用受到公部門或外界的限制。蔡昇達說:「這筆錢我們要拿來恢復部落的地景,或是傳統作物也好、部落的教育也好。」 剛開始,馬遠部落的族人多少有戒心,雖然蔡昇達在馬遠部落已深耕了六年,但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是,和漢人打交道總是吃虧,所以現在會覺的「這些年輕人是不是又再消費部落?」 但隨著幾次試辦的旅程後,族人們慢慢改觀,蔡昇達說:「花最多的時間是在和部落建立關係,最後發現,關鍵是只要跟著部落的規則走就可以。」 試行七、八個月後,一次,在部落裡的獵人突然主動提議帶眾人上山打獵,這舉動著實嚇了他們一跳,蔡昇達解釋:「大家看過賽德克巴萊,獵人未必會分享自己的獵場,只要侵犯到獵場以前是會出草的。」 在這趟初次的打獵之旅中,聽著獵人講著山林裡的故事:小時候怎麼跟山林相處、怎麼跟舅舅學習打獵、怎們辨認山林給他的訊息、如何打到獵物、如何安全下山…這些連在部落長大的馬詠恩都沒聽過,那趟回來後,他們感動的哭了一場,這成了「島嶼拼圖」更成熟的關鍵,也成了以打獵方式認識部落文化的開始。 這次的經驗讓蔡昇達發現,島嶼拼圖不只在保留部落文化,更是在做教育的事,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外人,還包括部落的年輕人,讓那些快失傳的文化透過這平台讓人學習、承傳下去,他說:「島嶼拼圖不只是在建立商業模式,不只給讓想留在部落裡、想選擇部落生活方式的人機會,還是給那些想學習(部落)這種智慧的人,可以透過這方式進來。」 經過這三、四年來的耕耘,島嶼拼圖的深度旅遊地點由花蓮的馬遠部落開始,已經擴展到阿美族的港口部落和蘭嶼,最近還要開展屏東排灣族部落的深度旅遊,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聚落在和蔡昇達接觸,他希望未來能有客家、閩南、新住民的深度旅遊,繞台灣一圈,成為真正的島嶼拼圖。 島嶼拼圖在港口部落的對口,是一位原民名叫「嘎造」的年輕人,他表示,以往部落裡只有豐年祭時才有外人進來,都是短暫的停留,其實部落裡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看,他先前從事水上活動,自己也嘗試過用水上活動來吸引旅客進部落,不過發現這樣來的旅客僅僅是來「玩的」,無法真正體會部落的生活。直到和島嶼拼圖合作後,這一切才改變:「阿達他的朋友、他的客源,比較能帶到深層的東西,更有族群性的深入探討。希望(藉此)將外流的人口重新找回到部落來,重新以部落的生活為驕傲,同時讓外面的人知道說,不是只有在北部才能得到好的生活,那和在部落裡得到滿足的生活是不一樣的。」 一行人到部落的ㄧ個家族的領地,講完故事,升完狼煙,下來的時候。Photo Credit: 歐北來 依照時節,深入體驗部落生活 這樣的旅行小而精緻、無法取代,同時又能讓環境文化永續。那去到部落到底能體驗到什麼樣的活動呢? 「你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活動,因為生活隨著季節轉動」蔡昇達說,依照時節的變化,部落的生活都不一樣,以現在的季節(春季)為例,來到花蓮正是部落箭竹筍生長的季節,採集的時間很短,部落又缺工,島嶼拼圖的參與者這時來到部落,可以跟著族人採集箭竹,學習部落的歌謠,了解當地的採集文化與節氣變化,同時還解決了銷售與缺工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港口部落的嘎造表示,他們部落除了四季耕作的作物不一樣之外,還有許多野味,以現在季節來看,正是採集海草的時節,也是磯釣的好時機,可以釣白毛(南方舵魚)、黑毛(瓜子鱲)等魚類,而五月換季時就有海祭活動,標示著捕魚季(飛魚季)的開始,屆時又有不同的漁業模式,不過嘎造提醒,捕魚季按傳統只有男性才能參加,女性遊客只好說抱歉了。 二月剛參加完島嶼拼圖活動的束昱,去的是馬遠部落,他笑著說,自己雖然高中在花蓮就讀,同學也有很多是原住民,但這還是第一次來到部落生活,他和族人們搗米、種玉米、採山蔬,上山打獵,學習拉弓射箭……他表示,很多人在提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時,都會舉原住民的例子,但大部份人對他原民根本就不認識,藉由這次的行程,了解了馬遠部落的一些歷史、神話傳說、歌謠,是一個認識原住民文化很好的開端。他感嘆:「身為台灣的一份子,終於可以謙虛地去學習該學習的東西。」 製作竹筒飯,從進竹林開始選竹到變竹筒飯全都自己做。Photo Credit: 歐北來 陸客感嘆:「萬分慶幸台灣沒有回歸!」 至於運用部落共同基金,族人們也都有很好的計畫,像是馬遠部落最近正在使用這筆錢,他們正準備將鐵皮屋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搭建已消失的傳統石板屋,除了供族人使用外,將來還可以當民宿使用。 港口部落的對口嘎造表示,他們希望用這公基金將早在日治時代消失的阿美族傳統「男子聚會所」建立起來,讓部落的老少能在男子聚會所裡,像祖先一樣進行各種傳統活動的傳承。 蔡昇達不敢說現在成績很好,但島嶼拼圖已在馬遠部落創造了170萬的產值,也已投入一百多萬回到在地。今年加入國際旅人,還有來自對岸的旅客,有陸客參加完後感動地在Line的群組裡公開說:「萬分慶幸台灣沒有回歸!」 他常被問到台灣的觀光業該怎麼發展?蔡昇達總是那麼回答,別管觀光業,先回到「旅行」的本質,他說:「如果旅行是為了接觸不同的文化、開拓文化視野,那你本來就應該照著在地的規則走。」 等不及和未來大人物一起挑戰夢想的極限嗎? 全台30位30歲以下,橫跨教育、公益、科技、創業等領域最值得期待的年輕人,要和你一起發光發熱! 不能錯過的舞台就在這裡→3/29 未來大人物 核稿編輯:楊士範 用熱情與勇氣構築夢想,
用真誠和善良結交夥伴; 喜歡與「歐北來」一起呼吸的頻率, 那是跳脫新馬克斯與後現代資本論的信仰的吐納。 歡迎大家來樹屋 一起拋下牽掛 大年初五,騎著機車趕到位於鹽埕區的駁二特區大義倉庫,背著行李跟著許多人潮穿梭於藝術攤販和街頭表演之間,終於在倒數第二排的倉庫找到了好朋友的神秘據點。伴隨著暖暖的港都夕陽,我推開了寫著「歐北來」的玻璃門,親愛的亦琳正拿著顏料在幫下午剛認識的朋友畫Henna Tattoo,帶著爽朗的笑容與慣於接納朋友的「歐北來」精神。 駐點在鳳山的亦琳是「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的成員,從今年一月一號開始駐點在駁二,直到四月六號,他們在倉庫裡面蓋了一間樹屋,並且找了許多有趣的朋友來樹屋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專長。說真的要具體亦琳做的事情並不容易,是一種享受自我的生活態度,聚集許多勇敢追夢的各方英雄,像是今天遇到的逐夢畫家「湯星河」、設計師亦琳自己的太陽畫,以及前幾天來分享的法國料理家、螳螂拳女孩、音樂治療師,以及各式各樣聞風而來或是路過進門的朋友,總之只要你有空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c9-16都歡迎你來坐坐:) 而這天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能和阿琳相見,但看到亦琳的笑容就能讓人覺得很開心,她也順著我的主題「攝」,幫我在照相的慣用右手上畫了一顆有著溫暖光芒的眼睛,她說「因為你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雖然我覺得亦琳才真正給我不少溫暖。然後我們在樹屋四處走走後就不得不和駁二道別,載她趕去南投參加朋友的音樂祭!明天再來和代班的湯星河聊天! 營業時間從 2015/01/01 到 04/06 每天早上 10:00 開店,看心情關門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c9-16 歐北來樹屋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1號) 粉絲專頁: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 文章出處:島嶼步行者 http://hero780403.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23.html 20141230 文創人才進駐大駁二 元旦開張營運再添新亮點
駁二元旦新店慶!由文化局主辦的「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計畫」元旦起全面進駐大駁二藝術特區!有歐北來團隊陳亦琳、自然系玻璃工藝家黃瓊儀、8年級新新獨立創作者江家維、堅持天然織染工藝家林潔怡及新生代金工創作者李恆,5位年輕文創人才卯足全力創意拼場,獨特風格大爆發,再為大駁二增添新亮點。 文化局表示,之前所推動的文創人才回流計畫,入選者仍維持在原本的工作室空間進行相關文創工作,而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計畫最重要的就是入選者能實際在大駁二大義倉庫群開一間自己的10坪店面,除了每個月有固定的創作展售經費補助之外,每位入選者還可獲得10萬元補助進行空間場佈,實質鼓勵文創工作者從思考品牌定位,到設計風格、陳列擺設規劃,最後正式開幕展開短期3至6個月不等的快閃店營運,使文創工作者能第一線最直接感受消費者反應,也是面對市場的最佳試煉機會。 文化局指出,因應「能在駁二開店」是許多文創工作者的的夢想,文化局特別自今年4月起推動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計畫並持續徵件,文創工作者莫不躍躍欲試,目前已有近50位提出申請,僅入選6位,目前僅5位進駐有限空間,後續入選者則依序進駐。 首發的5位入選位進駐者,各具特色;歐北來團隊的陳亦琳發揮驚人創意,號召朋友協助,在獲得相關單位同意後從旗津沿岸載回整整一卡車漂流木,空間雕塑師凡哥在短短3天內把大義倉庫的挑高夾層變不見,空中反而飄浮著一座樹屋,踏著旋轉梯向上,印入眼簾的就是陳亦琳夢想中最棒的分享空間,整間瀰漫著木頭的香氣,陳亦琳笑著說,開幕後邀請來分享的都是用各種方式生活的自由人,不見得擅長在很多人面前演講,我想要營造一個放鬆、自然的氛圍,讓所有朋友們都可以很自由的在空間裡交流。 8年級新新創作者江家維,才剛就讀高師大視傳所,創作能量十分驚人,從插畫、油畫,再衍生到產品設計,再結合音樂及動畫創作,整個空間一手包辦,都是他個人風格的全面展示;原本已經定居新竹的黃瓊儀老師則是駁二的老朋友,是樹德科技大學營運管理時期的駐村藝術家,她透過觀察自然變化創作,像是夕陽顏色層次、樹枝形狀,甚至是落葉的狀態,都轉變為她創作每一元素;她感觸的說,駁二的海味沒變,但擁有了更多可能,她期望能透過這次機會回家鄉高雄繼續創作。 取之天然用之天然的織染工藝家林潔怡,2012年入選一年期的駐市計劃,當知道有進階版計畫時便立即提案;她說,當初一年駐市期間嘗試了許多創作方法,現在正可以利用短期開店的機會,介紹天然環保染織給大家,也可以試著了解市場的趨向跟自己品牌的定位; 新生代藝術家李恆野心勃勃,身為高雄在地金工創作者,多次於國際獲獎並展出個人創作,希望把握這次進駐駁二的機會,開設高雄第一家當代首飾集成店,除邀請國內外優秀獨立設計師展售,同時也成立金工教育推廣中心;李恆說,從提案申請到開店前各種準備工作,到真正進場施作後,深深了解創作者與創業者的不同,雖然每天都累到快虛脫,但看著自己理想空間一點一滴完成時的成就感,所有的辛苦與疲累都值得了。 元旦4天連續假期歡迎搶先參觀大駁二大義倉庫群人才回流進駐空間,本期5位駐市期間為元旦至清明連假,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四10時至18時,周五至周日及國定假日延長開放至20時,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仍持續徵件中,下一梯次104年2月10日截止,相關申請資料請上駁二藝術特區官網下載,亦可洽詢07-5214899。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5藝術家開店2014年12月30日 20:47 李義
文化局主辦「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計畫」元旦正式啟動,5位獲選藝術家全面進駐大駁二藝術特區,不但要展現品牌定位、設計風格、陳列擺設規劃,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嚴酷的市場試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反應。 5位獲選藝術家在駁二藝術特區裡擁有10坪大的店面,任他們揮灑創意,也實踐文創產業的價值。 文化局指出,許多文創工作者都想到駁二藝術特開店,為回應文創界的需求,於是有「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計畫」。消息傳出,立即有50位文創人才躍躍欲試,經評選出6人,目前有5人先進駐。 首發的5人各具特色;歐北來團隊的陳亦琳獲得相關單位同意後,從旗津沿岸載回一卡車漂流木,空間雕塑師凡哥在短短3天內把大義倉庫的挑高夾層變不見,空中反而飄浮著一座樹屋,踏著旋轉梯向上,就是充滿木頭香氣的空間。 8年級創作者江家維,從插畫、油畫衍生產品設計,再結合音樂及動畫創作,獨特的個人風格,令人驚豔。 工藝家林潔怡,秉持著取之天然用之天然的態度,利用短期開店的機會,介紹天然環保染織給大家,也可以試著了解市場的趨向跟自己品牌的定位。 多次在國際獲獎的新生代藝術家李恆,展現旺盛企圖心,開設高雄第一家當代首飾集成店,除邀請國內外優秀獨立設計師展售,同時也成立金工教育推廣中心。 元旦4天連續假期歡迎民眾前往參觀,5位藝術家駐市時間從元旦到清明連假,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四10時至18時,周五至周日及國定假日延長開放至20時。 文化局說,進階版文創人才回流仍持續徵件中,下一梯次104年2月10日截止,相關申請資料請上駁二藝術特區官網下載,亦可洽詢07-5214899。 旅行書房-喂,歐北來!這樣旅行太犯規 2014年06月21日 04:09 黃佳琳/台北報導 4個七年級生,休學、棄業、沒有穩定的工作,但熱情跑遍全台,記錄小人物的感動故事。 雖然他們叫「歐北來」,但做事絕對不亂來!4個很有想法的七年級生,讓「愛呆丸」不只是口號,兩年多來走遍台灣各地,每天記錄分享旅途中的感動,最近集結文章出書《人生至少歐北來一次》,簡直就是一本冷門景點的秘密拼圖,帶你走進熟悉卻又陌生的台灣。 蔡 昇達、陳亦琳、王瀚陞、黃于洋,4個年紀不同、背景專長不同的年輕人,因為「世界公民島」活動而認識,4人都愛旅行、熱愛台灣,進而決定成立「台灣冷門景 點熱血復甦計畫—歐北來」粉絲頁,沒有薪水,純靠熱情,每晚10點輪流固定發文,兩年多來已經吸引4萬多人按讚,熱門文章經常被轉載。 不按牌理出牌 秉持理念絕不亂來 「歐北來」台語是「胡亂來」的意思,4人個性不按牌理出牌、總有些異於常人的想法,而且一點也不擔心旁人的眼光,但其實他們做事一點也不亂來,團隊還有核心理念:「傳遞美好事物、促進人與人之間聯結、自身專業反饋。」 這兩年多期間,原本念研究所的阿達,學分都修完了,只差交論文就可以畢業,但他覺得自己「已經學到研究所要教我的事」,加上他想推動「島嶼拼圖」遊程,讓更多人認識花蓮萬榮馬遠部落,且媒體邀稿不斷,他怕自己太貪心,結果什麼事都做不好,於是決定休學。 原擔任財經記者的瀚陞,也曾辭職棄業旅行一年;SOHO設計師亦琳去澎湖將軍嶼打工換宿;大學剛畢業的于洋跑去非洲流浪,看起來真的很「歐北來」的4個人,不管身在何處,沒忘記每晚10點要在粉絲頁發文,分享旅途中感動的事。 因 為文字風格真誠,讓他們吸引許多高中生、大學生和就業不久的年輕讀者,常常一不小心,看了他們某篇文章、某個想法,或是跟他們聊了許久後,也決定辭職、休 學,阿達笑說:「『歐北來』很危險!」他們用自身的實踐,鼓勵年輕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也提醒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要給他人帶來困擾。 記錄島嶼人物 傳遞心靈溫度 經 營「歐北來」粉絲頁並沒有人會付給他們薪水,家人一開始也很擔心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養不活自己,且不懂他們在做什麼,所以很反對。但因為這個平台逐漸被 看見,許多合作演講等邀約找上門。畢業後從沒投過履歷求職的于洋,不僅沒有餓死,還旅行了數十個國家,出版社找她出書,朋友請她接設計案,家人也漸漸接 受、了解他們認真在做的事。 「歐北來」記錄的故事,可能不是大眾媒體會關心的,但卻是你我生活周遭常看到的小人物,阿達說: 「沒有根的故事,沒有靈魂。」他們的文章常常提醒你許多看似理所當然、平凡無奇的人事物,卻因為這些小人物在台灣各地默默的堅持、努力認真的生活著,而讓 人感覺:「台灣真的很美好!」 例如,在台北捷運台電大樓3號出口賣《大誌》(The Big Issue)雜誌的藍天,不管天氣好或壞,他總是不斷溫柔地向路人打招呼、微笑,他說:「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用什麼角度看待生活,對待周圍的人。」 經常在國外旅行的于洋,覺得台灣有一種難以描述的溫暖,她說:「像之前發生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這種事在國外也曾發生,但只有台灣人會去做free hugs、快閃活動療癒他人。」 離城下鄉去 向農漁民學習 小時候常見的古早味糖果雜貨舖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賣著抽抽樂、紅通通肉乾、BB糖、巧克力等小孩最愛的零嘴,亦琳兒時常到高雄前鎮國小附近買,老闆人很好,零食一律賣一元,總共多少錢都讓學生自己算,至今店仍開著,因為信任人,反而數十年來不曾遇過偷東西的學生。 瀚 陞說,因為這些真誠的小人物,讓他更加明白:「金錢不是衡量事物的唯一標準。」像是台東都蘭「快樂廚房」老闆娘Lulu,燒得一手好菜,但開店也非常隨 興,不預約很難吃到,客人也不能決定菜色,但這頓飯價值多少,則由客人決定,吃飽把錢投入隨喜桶即可,Lulu笑說:「錢,夠用就好啦!」 花蓮則有真人版虎克船長,Kulo年輕時在流浪生涯中失去右手掌,從事鐵工藝的朋友為他量手訂作鉤子皮套,他精通調酒、非洲鼓、皮雕、烹飪、木雕、吹製玻璃等,現在開民宿的他,經常以自己手對客人笑說:「像我這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你還怕什麼?」讓阿達十分震撼。 他們也下鄉、深入部落,向原住民、農民、漁民學習大自然的智慧,體驗種田、打獵。亦琳說:「去澎湖將軍嶼打工換宿學潛水前,我不知道貝殼在海裡是活的,聽起來很荒謬,但這是真的!」因為潛水,她愛上海洋,了解魚兒在海裡的習性,享受與牠們同游大海的樂趣。 島嶼拼圖 邀你來當生活家 「生 活在漁村,常常讓人感覺很矛盾,看著一隻隻活跳跳的生命,在眼前驟逝的失落感,比什麼都強烈!」她說,在城市裡,「選擇」太容易了,只要花點錢,就可以不 用當劊子手,輕鬆舒服地享受美味的海鮮,但在漁村,那是漁夫生存的方式。於是她逼自己去體驗打魚、殺魚,流著淚處理曾和她共游的鸚哥魚,「親手感受生命的 重量,懷著感謝的心情吃下牠們。」 看得愈多,他們愈明白,這世界有很多種生活方式,需要有很多不同的人存在,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島嶼旅行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學會更重視過程,而不只是結果,也了解到要給自己時間嘗試與犯錯,人生有許多的可能性。 很 愛「歐北來」的他們,出書也玩遊戲,阿達說,只要在網路上google文章中的店名、人名等關鍵字,就能找到每篇主角的所在地,拿著書找他們簽名,集滿 20位,就送價值約5000元的「島嶼拼圖」遊程,限量20位,今年底前集滿就有機會獲得,「希望大家實際走訪,跟我們一起認識這些在台灣各地認真生活的 人們。」 ■歐北來INDEX ★歐北來官網/www.obltaiwan.com★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歐北來粉絲頁/www.facebook.com/obltaiwan 旅行公益夢》歐北來團隊:帶台灣走出去,讓外國人走進來 2013/09 月號
原文網址: 旅行公益夢》歐北來團隊:帶台灣走出去,讓外國人走進來 | Cheers雜誌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123-19164#ixzz35HfEKykT Cheers雜誌/提供 出處:Cheers雜誌第156期 文/洪懿妍 圖/廖祐瑲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每個人對待夢想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人夢想很多,但始終不清楚內心最深層的想望是什麼;還有人有想法沒做法,想要到那裡,卻一直在這裡。 然而,另外有一群人,把夢想與行動劃上等號,努力追求,勇敢發聲,不因個人渺小而卻步,更不因資源匱乏而怨天尤人。 他們都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小人物,沒有顯赫家世,也沒什麼知名度。但是,他們有專業、有理想、有目標,更有堅定的信念與行動力。看見他們正在做的事,你真的可以相信,那就是夢想的樣子與魔力。 旅行公益夢》歐北來團隊:帶台灣走出去,讓外國人走進來 一聽到「歐北來」(台語「胡搞、瞎搞」的意思)這個團隊名稱,忍不住就想笑,然後心裡浮現一個疑問:他們是做什麼的? 等看到他們正在做的事之後,第二個疑問又浮了上來:這些熱血青年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2012年,兩個一心想環遊世界的七年級生蔡昇達和陳亦琳,參加了「世界公民島」主辦的「旅行家計劃」競賽,希望贏得一張海外來回機票,卻雙雙落選。因為這個競賽才認識的兩人,無法忘情於旅行,於是找來另外兩位好友黃于洋與王瀚陞,組織了一個自助旅行團隊。 一開始,他們只是愛旅行,但聊起各自的旅行經驗時,心中卻有種說不出的遺憾與落寞。 因為,他們在旅途中經常遇到外國背包客,當大家興高采烈談論著自己國家的特色與文化時,他們卻困窘地發現自己對台灣了解不夠,不知如何介紹起。「我甚至直到去年才知道,原來花蓮也有『市區』,」陳亦琳不好意思地承認。 環遊世界前,先認識自己家鄉 另一方面,外國人對台灣的負面解讀,則讓他們不服氣。 黃于洋曾在歐洲被問到台灣人是不是吃狗肉,也曾被一位正在用筆電的男士好奇詢問:「你們台灣人有電腦可以用嗎?」「他用的正是華碩的電腦耶,」黃于洋沒好氣的說。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56期】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