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這幾天受到澎湖縣旅遊處的邀約,前來參與他們安排的「創生行程」踩線。 此行程希望能研擬出「符合澎湖地方創生之產業歸納成有趣的旅遊行程,希望參與者給予特色套裝產業觀光行程具體建議,以利推動更有質感的澎湖自由行體驗。」 透過文章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同討論、思考,如何改善現有環境,並創造一個更優質的旅遊模式。 難道在商業的模式底下,我們能帶來的只有破壞嗎? 在澎湖杭灣有一群業者,正在挑戰這個既定印象,他們自發性的透過串連,試著在既有的商業模式裡,漸進式地做一出些改變。 「請大家下水時不要塗抹防曬油,我們有提供防寒衣和膠鞋,基本上你能被曬到的地方大部份都幫你遮起來了!由於我們這個海域現在正在做珊瑚礁復育,所以不管是防曬乳,或是上來洗澡我們都不使用洗髮精、沐浴乳呦!」 儘管戴著帽子、墨鏡,身著紫色防寒衣的阿志,仍然藏不住陽光曬出的黝黑肌膚,他大聲地對著坐在一排一排長凳上,魚貫而入的遊客們,反覆叮嚀交代,一邊發給大家一人一張特殊材質的明信片,上頭以手繪可愛的畫風呈現不同的主題。 「來,大家把握時間把你的明信片寫完呦!等下我們會帶大家去看『海底郵筒』,屆時你們再把它投進去就可以了」 收到一封來自海底的信,這個浪漫的概念,其實在澎湖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十年前一個澎湖返鄉青年——「小花」,就曾發起並放在鳥嶼的海底三年,後來綠島也曾設置過,但目前已拆除,現在在澎湖旅遊處的支持下重新復出,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郵筒」。 難得的是,這不僅是一個觀光的噱頭,更期望成為復育珊瑚礁的推手。 為了讓這個有趣的點子能對當地海底的生態影響降至最低,從材質到選擇放置的地點,都有經過仔細的評估與考量,包含挑選316不鏽鋼構為基底,用馬賽克拼貼來美化,避免油漆塗料散發有毒物質;選擇放置沙地,不但較為安全,對周遭環境影響較小,並希望經過時間的更迭,郵筒成為人工魚礁,讓珊瑚礁及硨磲貝逐步繁衍回來,有了珊瑚礁,魚兒們自然就會慢慢回來了!以後還怕看不到魚嗎 這個過程所需要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把郵筒放到海底這麼簡單,還有包含岸上各家業者如何磨合、達到共識。阿志說:「其實大家過去七年來常常是私底下互相攻擊,見面了就吵架,互看不順眼。後來我們想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把大家找來,好好坐下來聊一聊,看能夠怎麼做。」 畢竟大家都是要靠這片海維生,海底被破壞了,誰也活不下去,他們決定共同投資大海的未來,凝聚了具有「復育此片海底珊瑚礁」這樣共識的七家業者,在親海服務中向遊客宣導其理念,並讓願意配合的業者提供這特殊設計的明信片,也讓這海底郵筒成為限定的特色行程。 但就跟所有的問題一樣,沒有所謂「絕對正確」地答案。 如果你再進一步地觀察,其實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瑕疵,例如說,我實際下海測試投擲郵筒,可能放置信件的位置不夠深、開口過大,才剛投完,明信片就慢慢的浮了出來,於是只好再重新投擲一次,在此也可看到一個隱憂,是不是真的所有明信片都會乖乖的待在郵筒裡呢?如果不小心漂出來,這個類似塑膠的材質,是否也變成海邊的垃圾呢? 另一方面,他們也遇見如上一篇(捕魚,真的有那麼容易嗎?)所提到「客人期待下海便能看到滿滿的魚」的難題,而不得不在活動中將海洋生物當作道具,放在盒子裡,方便讓人拍照,或是進行餵魚的動作,但是客人們多半不知道的是,這輕輕一摸,可能就會導致他們被細菌感染、受傷、進而死亡,餵魚則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 關於此點,阿志表示,其實這些活動裡用來拍照的海洋生物,他們仍經過思考與選擇的,例如拍照的盒子裡面有專吃珊瑚的海星、海兔,命比較硬一點的海蔘(但手腳要輕柔溫和),或是可食用的鐘螺。甚至每年他們也會像當地漁民一樣,找時間去獵殺海底的棘冠海星,因它不只會吃珊瑚,且有毒。 而餵魚的部分,他們有別於一般業者使用吐司,改用新鮮狗蝦餵食,一方面牠是天然的食物、一方面也不用擔心吐司裡的油脂會污染水質,且每年夏天過後,他們便停止餵魚了,所以魚群不會忘了原本生活的方式;而杭灣是魚苗的集散地,只有小魚會理你,大魚反而不會靠近,當他們長大了,就會自行離開,往深海去了。 「當然,在生態系中,沒有一項生物應該被滅絕,即便是棘冠海星。但是抓三隻海星可以整年讓遊客體驗與創造經濟價值,這比把魚抓去市場賣還有價值。」阿志說:「我的想法是『共生』,人、魚跟鳥;我的旅行社與民宿群;我的活動和珊瑚礁;我的公司跟當地居民,共生的目的是要把餅做大,然後『共利』。」 人為的介入,不可否認的,便是或多或少對海底帶來的干擾,但是如何能讓海底的傷害降到最低,甚至試著做出一些回饋,便是他們不斷在努力的目標。 上岸後,我們的腳邊多出了一袋袋的垃圾,原來他們每天活動完,還會自發性的淨灘。 其實如果你和這些業者坐下來聊,會發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理念與理想,我仍相信,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所賴以維生的海洋,只是每個人都有盲點,而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眼睛。 這只是小小的一個正在改變中的例子,即使活動中仍有能再檢討與改進的地方,依然無法忽視他們逐步向前邁進的事實,而且業者願意為了生態團結,也讓人能重拾對海洋旅遊的信心,而我從他們身上看見:「其實改變不過是,從我們已經在做的事情外,再多做一點點,如此而已。」 (未完待續⋯⋯)
0 Comments
【前情提要】 這幾天受到澎湖縣旅遊處的邀約,前來參與他們安排的「創生行程」踩線。 此行程希望能研擬出「符合澎湖地方創生之產業歸納成有趣的旅遊行程,希望參與者給予特色套裝產業觀光行程具體建議,以利推動更有質感的澎湖自由行體驗。」 透過文章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同討論、思考,如何改善現有環境,並創造一個更優質的旅遊模式。 「 你們來晚了,潮間帶已開始慢慢漲回來,要麻煩各位加緊腳步了,潮汐是不等人的!」才剛踏上碼頭,前來迎接我們的大哥略顯著急。 正中午的太陽如針般直辣辣地在皮膚上反覆刺激,毫不客氣,大家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才上島不到15分鐘,我們已換上薄底的塑膠雨鞋,走下港口旁的潮間帶,體驗澎湖傳統的漁法「抱墩」。 「實際的墩更大、更重,所以我們稱這個是旅遊墩,做來給遊客體驗的」大哥一邊說著,一邊示範著抱墩的原理。 抱墩是一種古老的潮間帶捕魚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用玄武岩石塊或咾咕石塊堆疊成像小山丘般,利用潮汐將魚兒們帶入淺灘,等潮水退去,沒有游走的魚兒們便會以石墩為居。 作法是先將結合棍子的魚網圍繞著石頭,再慢慢將石頭一個個取出,再透過旋轉一點棍子,將出口封緊,慢慢往前一拉,底下拖著小鉛塊的漁網,便會沿地拖行,順勢一舉,便可巧妙的將魚卡在魚網之中。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下面的小石頭還真的住了一條小石斑,成功地被勾上了網,更神奇的是,相隔不到100公尺的另外一個小石墩,裡面也住著另外一條小石斑,大家開始認真地嘗試起來,這短短一圈的小潮池裡,居然住了6、7隻的石斑,甚至比起澎湖其他相對生態更好的海岸,密集度更高、更好發現及捕獲,且很巧的是,每隻眼睛都有些受傷,皮膚破損,懨懨一息沒有朝氣,捕魚,真的那麼容易嗎? 好奇地問了大哥,這些魚是野生的嗎?但他略顯無奈的說:「如果活動中捕不到魚,看不到東西,遊客會抱怨的。X嶼那邊更誇張,曾經還有整個潮池裡放根本不會在潮間帶看到的生物、鯊魚啊、龍蝦啊,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海域的生物全部都放在一起⋯⋯根本是戶外水族箱。」後來另一位大哥私底下表示,有時潮汐會帶進石斑,但有時迫於遊客觀光的無奈,也可能會釣一些石斑來放。 石斑魚遇到危險會找礁石躲避的特性,讓這群被放入的魚自動藏身在石墩底下,順利被撈回去吃的,成了桌上的佳餚,殊不知,被「放生」的,也沒有特別好過,成了反覆被操作的教材,遍體鱗傷的痕跡,取代了言語,在桶裡靜靜地待著,也無力再掙扎。 「遊客一邊說著我們殘忍,一邊卻大快朵頤桌上的海鮮,那不是很矛盾嗎?這就是我們漁村的生活啊。」大哥滿腹委屈地說著。 類似的現象,也反映在澎湖其他的套裝行程上,他們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業者,甚至可以說是台灣在推海洋相關體驗活動的「潛規則」,而他們可能還算是友善的。
其實,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對海洋的陌生所造成的誤解。 我們以為只要到了海邊,跳到海裡就可以看見魚,吃不完的海鮮大餐,花了錢就該捕條大魚笑哈哈⋯⋯但正是這樣錯誤的期待,正一步步將我們的海洋推向絕境。 當我們不願意在太陽底下流汗,為了吃到餐桌上的魚而努力;當我們只奢望用幾分鐘來學習這些他們用一輩子在學習的事;當我們不斷下殺X999元,裡頭還要包含n天n夜的住宿、吃飯、租車、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活動,把所有利潤殺到見骨⋯⋯。 為了生存,業者不得不開始營造一種假象,一種可以讓遊客不費力氣、最快速、效果最好、單日參與活動人次衝到最高的方式。 我不可否認,的確有人會需要、甚至是適合這樣的行程,它降低了一般人接觸海洋的門檻,減少了對海洋的恐懼,也許有人會問,就算放了魚進去,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反正最多也就撈起他們放進去的魚呀! 但在這種簡化的行程,它犧牲的並不只是這幾條魚的生命,反而可能造成環境與生命教育的反效果,沒有依照該有的時令與習慣,讓人誤解了自然運作的規律;輕易地取得,讓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更不懂得珍惜眼前的食物,也輕忽了這文化的價值與深度;沒有總量控制的惡性循環下,將加速消耗資源與破壞。 現在的海洋早已無法同日而語,過去阿公阿嬤們走在石滬裡,拿著一個麻布袋,一腳一腳把魚踢進去就能裝滿的時代已不再;更遑論,一邊期待看到滿滿的魚,一邊推廣399吃到飽的海鮮大餐,如此矛盾。 海洋資源枯竭、垃圾包圍海岸,在這樣的時代裡,也許我們該做的,不再是包裝一個甜美的糖衣,而是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人理解海洋正在發生的事,讓更多人愛上海洋的同時,也願意更進一步地成為改變的契機。 可以怎麼做呢?下一篇來聊聊。 《歐北來 x 創生行程踩線》(二)我們能帶來的只有破壞嗎? 攝影/ 江益勝(Eason) 別怕與世界不一樣發文時間: 2015/7/21 文 / 蘇麗媚.台北 「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2012年,一場競賽的邂逅,四位七年級生為了夢想的執著,成立歐北來團隊。矢志要將腳踩著的這片土地所蘊含的美麗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述說紀實。歐北來:「改變世界,只要一件擅長的事就夠了!」 「當你有能力時,就要用在對的事情上,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守護並且傳遞美好;播種的那雙手,永遠都不嫌多;你不做,它就會消失;文創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那將會非常薄弱。」一段一段的文字連結影像,這支「用愛撐起守護的島嶼」在網路點閱超過萬人,文字動人而且誠摯,我十分意外這核心精神是來自一群十分年輕的七年級生。 年輕卻有著任重而道遠的成熟 歐北來創辦人之一的陳亦琳說,她的靈感來自於:美國最著名的野外求生專家湯姆‧布朗(Tom brown)。他的印第安祖父「潛近狼」(Stalking Wolf)曾說:「有時候你必須回去,才能知道在路徑的盡頭之外,會發生什麼」。湯姆在1978年成立追蹤師學校(Tracker School),傳授、學習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重返大地與自然中尋覓生命的脈絡。 尊崇這樣的信念,歐北來發起『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藉以連結社會和部落,並從中發展出「島嶼拼圖」及「移動部落」,發掘出更貼近「人、自然與社會」三者共存的生活面貌。 「島嶼拼圖」是第一個計畫,歐北來將現實生活中的「商業模式」導入遠離塵囂的自然保留地,以延續部落文化、既有生活型態、維持文化祭典的信念,讓部落不因外在因素而產生質變,同時,參與者透過付費的模式感受一場心身靈獲得抽離的深度旅遊,體驗無價的部落生活,也從旅程中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真諦。 共同創辦人,來自花蓮的蔡昇達回憶起難得的一次經驗:「布農族訂婚分豬肉,有很嚴謹的程序,包含殺豬的聲音要有多大聲。」因此他會在清晨六點臨時集合大家,讓參與者感受難得一見的馬遠部落訂婚儀式。他堅持這樣的機動行程,因為「唯有接近、瞭解後,產生彼此的認同,文化才有兼容並蓄的可能。」 也因為深入當地體驗文化的旅程,讓彼此有了情感上的聯繫,去年,當馬遠部落遇上風災和土石流,曾經參加旅行的人居然主動協助遞送物資,「這些事情是以前從沒有發生過的,因為參與島嶼拼圖後,感覺有家人在土地上真正理解現況,而不只是一次的旅行。」 阿達期許歐北來能夠一步一步、慢慢地透過島嶼拼圖拼湊出完整的台灣文化地圖。當國外旅人來台,一落腳聚落生活,便能串起整個台灣的樣貌。 「移動部落」是第二個計畫,歐北來建立起在地人與旅行創作者之間的創作平台,有的是刺青師傅、部落的獵人、二手唱片行的老闆,還有北美追蹤師等等,彼此交換生活智慧,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而部落能夠讓旅人移動,特色是提供給來訪的旅客長居空間和創作環境,讓創作者無須擔憂生活並能專心投入,文化也從客居與在地的連結間開始解放,外來文化能夠同時與在地生命連結,融合綻放出新的枝芽。而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創也在交流間不斷累積。 歐北來回想創業過程中,起初只是有趣、好玩,到必須養活自已,當創業成為一種文化責任,現在不能說踩煞車就煞車了,「不要讓相信你的人失望,有很多人跟著你一起前進」。 當島嶼拼圖計畫逐漸成熟,在地部落看見希望,肩上背負著的已經不是夢想口號,而是一種「必須持續往前走」的責任:歐北來不斷翻譯、轉譯當地人的生活文化面貌,用深度旅行的生活體驗消弭文化距離,找回更多對土地的連結認同。歐北來要創造更多的「文化轉譯者」,和重新定義生活觀的翻譯家。 然而,歐北來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與現行的「樣板社會」溝通,不論是受到消費部落文化的質疑,還是被貼上挑戰體制的沉重標籤,樣板社會不斷探問,「大家都急著要我們把計畫說清楚」。 歐北來無意挑釁社會框架,只是提供生活的另一種選擇。「有時候談到改變我也覺得很可怕,你有什麼樣權力改變別人跟你一樣。我們只是創造選擇,原來還有這個選項。我們不叛逆,只是在過著理想的,努力的讓我們活成自己想活的樣子。」 「人就是要到最後一隻魚被捕,最後一棵樹被砍到,才發現錢不能吃。」即便貨幣經濟的不可逆,不論是「島嶼拼圖」還是「移動部落」,重新提醒我們仍然保有對於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選擇。 每個人會選擇在自己信仰裡,朝著希望的方向前進。「你的選擇會決定世界未來的模樣,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原因。」 歐北來心中所望的未來模樣,無分你我、不分族群,共同建構起新的聚落,與社會共享共好。就像奧地利製片史蒂芬沃夫(Stefan Wolf)紀錄八個國家、十個生態村的生活樣貌,推出《全新的我們》(A New We)作品,傳達生態村不受社會經濟所驅使, 以永續、自然、互助的生活方式共存,發展成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活模式。 他們不怕與世界不一樣,透過不斷蒐集島嶼故事,回歸人與人之間溫暖傳遞,重拾對這片土地認同情感,拼湊成一個屬於台灣獨特的文化地圖,開啟與世界對話的無所畏懼。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