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最新消息
  • OBL TEAM 歐北來團隊
    • Experience 經歷
  • OBL TOUR 島嶼拼圖
  • Limited Tour 歐北來極限定
    • 2018 Summer
    • 2017 Summer
    • 2016 Winter
  • Feedback 參與者心得
  • BLOG 故事在路上
  • WORKS 完成專案
    • 2018 Penghu Arts Festival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 Bunun農地農用
    • Tree House 歐北來樹屋:靠!原來這樣也能活
    • Publishing 人生至少歐北來一次:這個島嶼教我的事
    • Renaissance Taiwan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OBL Nomads 歐北來移動部落 >
      • 移動部落大小事
  • Film影像紀錄
  • Store
    • Product 產品
    • Activity 活動
  • CONTACT與我們聯絡
OBLTAIWAN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成果展

3/25/2019

0 Comments

 
圖片
「當東北季風吹起的時候,由於海上風浪變大,不像夏季一樣適合下水,甚至連漁業活動都受到影響,因此通常大家會認為此時節的天氣變差,而不適合到澎湖遊玩,但我們希望反過來思考,甚至運用這一點,風起的時候,有沒有可能看見澎湖特別的一面?」

今年秋冬,由致力於推廣澎湖觀光的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發起,邀請考工記工作室與歐北來團隊共同策劃,團隊耗費數個月,從前期深入研究澎湖秋冬的氣候與風土特質後,將種種特點透過整理與歸納,以「大風吹」為主題,並訂出藝術、手作、飲食、旅行四個方向,集結在地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攜手與國際藝術家延伸出一系與風互動的活動內容和創作,合作對象橫跨社區、學校,從生活出發,再以創意做轉化,為在地注入一股新鮮的朝氣與藝術動能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成果展

時間|2018/12/21(五)開始展至農曆年後
地點|澎湖馬公機場二樓文化藝廊

展覽中能一窺地景藝術創作過程的模型與手稿,和藝術家帶領澎湖孩子們創作的成果,以及大地餐會、特色調酒與特色遊程的精采紀錄。

乘著澎湖的風,我們與在地的職人們創造了一場華麗的共演,只要人還在,這場演出就不會落幕,期待你一同加入,來看見一種與自然共好的可能、發現一個欣賞澎湖的新觀點,成為這舞台上的一份子。

大風吹,吹什麼?吹迫不及待來的你。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局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協辦單位|澎湖縣政府、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
執行單位|考工記工作室 、行雲旅行社
藝術題字|好吧發發
專案設計|林瑋群
文字編輯|陳亦琳(歐北來)
旅程規劃|陳亦琳(歐北來)  楊馥慈
餐桌設計(第一場)|林景民
餐桌設計(第二場)|王家基 許婉婷 王書楷 許子逸
調酒設計|方沁汶 黃士恩 
隨行攝影|陳柏翰 陳均祐
影像後製|卓桀緯
藝術行政|趙冠盈
專案助理|陳琦顒
合作夥伴| O2 Lab 海漂實驗室 - 澎湖 、白沙國中 葉天文校長 吳念真老師、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 、 旭西餅舖 、 老傢私.房、 玖.午貳沏咖啡、宏德鐵工廠、風櫃國小 葉啟賢校長、紅羅社區、紅興企業行、 草根果子 Grassroots & Fruit 、 島夫島食、 島編有潮事、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菊島歡樂遊、 湖東社區、嵵裡國小 王文瑞校長、 澎湖民宿星空民宿、 澎湖嚐鮮、 離島。出走(以上名單依筆劃排列)

圖片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0 Comments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澎湖特調

3/25/2019

0 Comments

 
圖片

■澎湖特調

澎湖由於冬天季風強勁,漁業活動常得中斷,為了維持冬季糧食無虞,便發展出許多獨具特色的食物保存文化,曬魚乾便是其一。每到夏天漁貨大量捕撈時期,許多家庭和加工廠將魚類簡單鹽煮後,整排併放在大馬路旁或者家庭門埕口,曬成魚乾以備冬季食用,敲魚乾更是許多澎湖人小時候的共同回憶。
圖片
圖片
我們找來澎湖返鄉創業青年沁汶與士恩,以三種當地物產與其他風味交融,在熟悉印象中碰撞出新的滋味。他們以海為樂園、以田為後院的童年回憶出發,將離鄉多年後再回歸的深刻,試著用三款調酒作品來詮釋。

​酒會的場地很特別,選在一間澎南老字號的曬魚場,酒席的佈置用的全是在曬魚場裡找到的各式老件,借這些經過時間
洗禮的工具,拼成一張澎湖的畫面,邀請客人走進懷舊的景框裡,品嚐充滿新意的調酒作品,乾杯!

圖片
這杯酒裡的澎湖滋味|海菜霜鹽
手工研磨的霜鹽來自嘉義的洲南鹽田,晶透的鹽與產自澎湖本地的海菜融合而成的海菜鹽,在粗獷的海水味中多了翠綠的色澤,也多了鮮亮徜徉的風味。

Fisher’s Mercy
討海郎的歸來

將臭肉魚乾的魚腹臟器部分清理乾淨,剩下的白肉會帶著淡淡的苦韻,撒上些許柚子果皮粉去腥提香,也因為魚腹肉質較為軟嫩,味道比魚背再清甜一些,以沾繞一圈杯口的海菜霜鹽先碰到味蕾引起強烈的刺激後隨即飲用甘甜清香的有田有米米酒,直接在口中營造出海水風味,最後搭配一片當季的柚子果肉那清新明亮的酸甜洗刷緩和味蕾。以討海養家的阿公每次出海都是一次與海洋的交手、與生計的妥協,那滿身的鹹水煙與上岸後襲來的疲倦,由看見阿嬤與孩子們後的感受去舒緩,醞釀下一次的討海。

Lady Grandma
熟成女人香

先吃一條臭肉魚乾的魚背,魚背的肉質緊實意味著風味更強烈,日曬後的腥味更突顯,搭配浸泡過風茹茶包取其野草辛香氣的鹹焦糖咖啡奶酒,丟入老薑切片,讓些許薑的辛香去腥同時加深奶酒的深度,魚背的強烈腥風味會在奶酒沖刷過變得柔和,也能感受到魚肉本身的甘甜味道。這樣的意象如同待在岸上種田的阿嬤,等待著出海捕魚的阿公,她打理許多也吞下許多,漸漸熟成一位堅強卻又有著那個年代的包容溫柔的女人。

這杯酒裡的澎湖滋味|風茹茶
風茹草有著全然的古早澎湖意象,外婆在二十年前都還很常帶著鋤刀漫步到風茹草生長的地方,彎腰鋤了一些回家煮著茶。那是一種聞著像東方香料、青草茶的香氣,煮成茶後喝著卻從鼻後上揚著柔軟的乾草香,只有風茹草獨有的香氣。
圖片

圖片

Offspring of the Island
島嶼的後代

不論搭配臭肉魚乾的魚背或魚腹,都以充滿複雜辛香料、蜂蜜、番紅花釀造的香料葡萄甜酒去提昇轉化曝曬後的腥味,同時以浸泡過玫瑰花茶包的蘭姆酒、仙人掌果醬、氣泡水加強風味結構與香氣。離開小島出外經歷不一樣的生活後回歸的後代,身上帶著與童年截然不同的經驗與技能,在創新與傳統之間仍在糾結的時刻,面對著以往的自己還無法傳承的一切,在新舊對照、自己與家人之,許多心緒、記憶、未來展望聚合後再發散的細節的可能性。

這杯酒裡的澎湖滋味|仙人掌果醬
不添加任何的人工香料,單純地展現仙人掌奪目的紫紅色,與其淡雅的果酸。原產於墨西哥至西印度一帶的仙人掌早先由荷蘭人引進澎湖,那黃色的花飄散著的香氣正是仙人掌果實的滋味,小巧的果實卻被許多細刺給保護著,隨處可見的仙人掌果實是早期澎湖人平日裡路過採集的小消遣之一。

圖片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0 Comments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大地餐桌

3/25/2019

0 Comments

 
圖片

■大地餐桌

即使是同一種食材,透過不同的烹調手法,主角與配角之間的角色轉換,相互之間能創造出不同的感動與感受。此次特別邀請人氣私廚運用澎湖當季的食材做創作,伴隨著海風、夕陽、月光,在美麗的沙灘進行大地餐桌。從澎湖的特有種小章魚「鮖鮔」,冬天沿岸才有的「野生海菜」,將軍高麗菜酸⋯⋯等季節性且饒富在地特色的食物皆入菜,以「海神祭」為主題,並打破該食材在當地熟悉地食用方式,如鮖鮔通常曬製成乾,用來滷肉,海菜則是用來煮湯,在此次卻將兩種從潮間帶採集而成的食材,改做成清爽的開胃前菜「花火潮間帶」,料理職人們不斷挑戰食材的既定印象與可能性,讓整場餐會吃起來耳目一新,驚喜不斷。

地點特別選在林投公園沙灘來舉辦大地餐桌,此沙灘綿延三個村落,總達三千多公尺,是澎湖最長的沙灘,沙質綿密、海水清澈,也是一片潔淨漂亮的白色珊瑚碎屑沙灘,並且難得的是因地理位置及豐富的植株,讓它在秋冬時期特別避風,也打破以往人們認為冬季不適合在沙灘上活動的印象,搭配著浪潮聲與點點繁星,浪漫的氣氛讓人彷彿置身國外。
■海神祭|花藝創作
餐桌設計以「海神祭」為題,以就地取材的天人菊、仙人掌、火龍果、漂流木、進行花藝創作,並將造成在地生態困擾的銀合歡,搖身一變製成天餐巾環。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天人菊
天人菊為澎湖縣花,即便處於四面環海鹽分極高的惡劣氣候,仍然能夠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
■宛蘆少女般的容顏|餐前活動
澎湖秋天風大,皮膚容易乾燥,將去皮的蘆薈在薄荷中浸泡一夜,為用餐客人做餐前的天然護理,擦拭於臉部和身體有助於保濕和抗炎。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潭邊蘆薈
蘆薈是澎湖潭邊村的代表作物,社區內有家庭式代工的蘆薈產銷班,過去曾有大量銷售至台灣本島的盛況,如今村中僅剩幾位阿嬤持續種植。
---------------------------------
■花火潮間帶|開胃菜
以潮間帶捕捉到的澎湖特有種小章魚「鮖鮔」為主,搭配冬季特有的海菜,與帶有牛奶香氣的竹灣花生,以酸甜清爽的滋味來開胃,再以金盞花作為花火的象徵,為餐桌揭開歡迎序幕。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澎湖鮖鮔、澎湖野生海菜、竹灣花生
澎湖鮖鮔
鮖鮔,俗名石居,是澎湖數代人的共同回憶,更是當地潮間帶「夜照」的主角,卻也是澎湖捕撈意外最頻繁的漁業,儘管如此,每年到了捕撈鮖鮔的季節,漁民仍不畏恐懼蜂擁前往,那時的潮間帶就像夜市般燈火通明,「夜照」也成了當地特殊的文化景致。
澎湖野生海菜
漲潮時,海菜會漂浮於岸邊,島民以細網、自製器具或竹篾撈起海菜,以淡水洗淨後脫水,處理過程全仰賴人力。澎湖海菜營養豐富,含有多量硫酸多醣、安基酸、甜菜鹼及硒等營養成份,能降低血膽固醇及血壓,促進新陳代謝。
竹灣花生
澎湖花生具有牛奶的香氣,而竹灣廣為人知的「白膜花生」更是首選,每當播種之際便早被預訂一空。白膜花生收成的時間特別,選在花生從白膜即將成為紅膜前就採收,這個時間的花生具有格外軟嫩的口感。
---------------------------------
■澎湃掌聲|蔬菜棒沙拉
以純粹的蔬菜為主,配上特製的火龍鮮果醬,並將火龍果花油炸,組合成一道美味好看的小菜。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七美火龍果花,火龍鮮果醬,湖西金瓜
七美火龍果
早期澎湖少有種植水果的條件,多為耐旱的瓜果和仙人掌,近年來許多人開始種植蘆薈和火龍果,火龍果一躍成為澎湖代表性水果之一。七美的地質、水質、土質適合火龍果生⻑,這裡的火龍果雖小卻甜。此外因七美島上的外來種銀合歡造成土質酸化,澎湖政府為了增加就業機會,並讓土地活化農業再生,便鼓勵砍除銀合歡,同時輔導農⺠栽種有經濟價值的火龍果。
湖西金瓜
湖⻄鄉是澎湖的農業之鄉,各村幾乎都有當地的特色作物,因氣候及土壤影響,澎湖的瓜果格外香甜,說起餐桌上傳統菜餚,必定有一道金瓜米粉。
---------------------------------
■絲絲入扣|前菜
將澎湖西衛麵線炸成球狀,以極具張力的造形裝飾於絲瓜上,並將高麗菜酸製作成蔬菜內餡,夾在澎湖的稜角絲瓜內,讓傳統風味成為充滿創意的新風情。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澎湖十稜絲瓜,將軍高麗菜酸,⻄衛麵線
澎湖十稜絲瓜
十稜絲瓜於含鹽分且多砂的土質中生⻑,口感特別脆,早期是到澎湖才能吃到的食材之一,許多人也直接稱十稜絲瓜為澎湖絲瓜,十條明顯的稜線,台語發音「十捻」音同「雜唸」,表示⻑輩對晚輩的殷殷叮嚀,目前普遍種植於澎湖各地。
將軍高麗菜酸
在過去沒有冰箱的時代,醃製是保存⻝材的常見方式,因此澎湖有許多著名的醃菜料理,高麗菜酸是其一經典,家家戶戶都將過量的高麗菜製成高麗菜酸保存,需要時就能馬上料理入菜。
⻄衛麵線
澎湖的陽光、海風和鹹水煙(澎湖當地用語,形容瀰漫在空氣中帶著鹹鹹海味的水霧),造就了特色的麵線,製作時需嚴謹的時間和濕度控制,每一絲麵線都經歷過十二個小時的繁複程序和看顧才得以完工。
---------------------------------
■海神恩賜|主菜
將來自澎湖各地的多種海產,燉煮成一鍋鮮美的高湯,鍋內充滿的各種鮮甜海產,均來自在捕撈過程中採取友善漁法的漁民和商家,大口吃著各類海鮮,喝著溫暖新鮮的湯,過癮地享用著海洋賜予的富足。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小池角石蚵,手釣望安鎖管,望安蟹籠扁蟹,望安手釣龍沾魚,白沙赤崁丁香魚
小池角石蚵
石蚵又稱野生牡蠣,比養殖的牡蠣小,卻有更濃的海味。在小池角的潮間帶,常能見到許多婦女在退潮時敲石蚵,也能見到人們敲擊礁石上的石蚵,將肉取出後生吃。小小的石蚵,提供了整道菜最濃郁的海洋滋味。
手釣望安鎖管
鎖管生⻑快速,且蛋白轉換率高,幾乎全身可⻝用,望安的水垵西港外,有著名的鎖管漁場,是討海人口中的「鎖管窟」,幾乎全澎湖的漁船都特地到此捕撈。手釣漁法的新鮮小管,能夠在不破壞海底環境的前提下,保有更好的新鮮與完整度,是一種與海洋友善相處的漁法。
望安蟹籠扁蟹
常見捕撈螃蟹的漁法為刺網、拖網及籠具,其中籠具是在籠內放入誘餌,吸引螃蟹爬入後捕獲,捕獲的螃蟹存活率高,且外觀完整不易受傷,經濟價值也較好。此次選用望安漁⺠以蟹籠每日收回的野生蟹群,這是一種不破壞海底地形且回收效率高又省力的友善漁法,並可在收獲螃蟹時,篩選掉抱卵母蟹和幼蟹。
望安手釣龍沾魚
使用手釣漁法的新鮮龍沾魚,不但能不破壞海底環境,新鮮與完整度也更好。
白沙赤崁丁香魚
早期許多澎湖家庭依靠補丁香魚維生,丈夫出海捕撈,上岸後,婦女便以漁灶 (煮魚的灶腳,蒸煮曬乾加工的場所)燙熟,再經日曬製成丁香魚乾。丁香魚為高價值的小魚,富含鈣質、蛋白質,營養價值高之外,還有甘甜滋味。
---------------------------------
■繽紛花海|甜點
以望安的柴燒黑糖糕為基底,抹上特調的鮮奶油,灑下打碎的澎湖鹹餅與花生酥,創造甜中帶鹹富含口感層次的黑糖甜點蛋糕。
□餐桌上的澎湖滋味|望安柴燒黑糖糕,澎湖鹹餅
望安柴燒黑糖糕
以費時費力的柴燒製作的手工黑糖糕,在澎湖已寥寥無幾。由望安島的阿姨親手揉製,並用柴火炊熟的黑糖糕,與中央工廠生產的黑糖糕,有著截然不同的口感,除了Q彈扎實之外,更有濃郁的黑糖香甜氣息。
澎湖鹹餅
澎湖鹹餅是澎湖自十九世紀至今傳承超過百年的茶點餅乾,也是澎湖知名的伴手禮之一。鹹餅在層疊堆積出的酥脆間,承載著胡椒與蔥的鹹、辛、香,是連在地人都愛不釋手的零嘴。

圖片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0 Comments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特色旅行

3/25/2019

0 Comments

 
圖片

■特色旅行

食物是情感與記憶的連結,而秋冬是澎湖食物最肥美的季節,不管是海裡或陸上皆有豐富的食材,冷冽的海風與鹹質的砂土,將蔬菜逼出甜味也帶著一絲特殊的海味;海中的魚群逐漸肥美起來,更是品嚐秋蟹、土魠魚的大好機會;而隨著海風的到來,此時雖不利出海捕魚,卻是最能驗證澎湖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智慧之時,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趕入石滬中,帶動豐富沿岸相關的漁撈產業活動,也可從建築上看見以咾咕石堆砌成用以抗風的咾咕石建築,與保護蔬菜的菜宅⋯⋯等。

於是「食慾之秋」便成了貫穿三天兩夜之旅的主軸,讓旅客們透過味蕾,來認識澎湖秋冬作息、從食材來認識傳統文化、漁撈手法,生活習俗:
圖片
整趟旅程中從走入潮間帶防滑的好夥伴小草鞋開始製起,到以牽罟學習如何親手捕捉晚餐上的魚,品嚐最傳統在地的澎湖風味,由湖東社區媽媽親手種植、曬製成的花菜干,散發日光香氣的蕃薯飯,搭配走進潮間帶抓取的鮖鮔煮成的滷肉⋯⋯等豐富的菜餚而成的斧鍋便當;以及親手捏製澎湖重要特定日子才會吃到的炸棗、繪製澎湖元宵節「乞龜」活動的傳統小點、象徵平安的肪片龜;並且串聯起前述的活動,從澎湖人小時記憶的敲魚乾,搭配返鄉青年之鄉愁所設計的三款創意調酒;在夕陽西下的沙灘上,配著星星月光與海風,來一場浪漫的海邊大地餐桌,最後來到觀音亭,欣賞與海風互動的地景藝術。

透過每位資深、年輕的料理人,感受每種食材在不同手法的詮釋下的不同風貌,在傳統與現代之中,創造新的交集與可能性,完整感受新舊融合的澎湖滋味。

圖片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0 Comments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講座工坊

3/25/2019

0 Comments

 
三位年輕藝術家進駐期間,將走入澎湖偏鄉國中小校園進行講座與工作坊活動,透過與在地師生的分享和交流,與地方進行藝術與文化的相互刺激。
圖片
圖片

■講座工坊|范承宗 Cheng Tsung FENG(台灣)
澎湖白沙國中|分享講座|竹藤結構造形工作坊

「大風吹,吹什麼?吹起澎湖孩子的想像力!」
以這次在澎湖駐地創作的裝置作品「風膽」出發,我們安排了一場「竹藤結構造形工作坊」,帶著孩子們用直線和曲線嘗試構成一個立體,以這樣的方式來詮釋海生動物,由於竹藤材料僅提供直線和曲線兩種線條,加上僅能使用紙膠帶來接合的限制,孩子們必須發揮想像力,從對一個海生動物的造形印象中擷取關鍵的特徵,透過抽象的線構立體來表達具象。
我們事先準備了不同的籤,每個人抽出一種海生動物,裡面有蝦子、海豚、海星、海龜、魟魚等等,抽到什麼籤只有自己知道,工作坊接近尾聲的時候,拿起一個個立體作品,讓全班同學一起來猜是什麼,有的作品被大家異口同聲猜中了,更多的是千奇百怪的聯想,教室裡因此滿是笑聲。

圖片
圖片

■講座工坊|揚.安可斯坦Jan Ankiersztajn(波蘭)
澎湖風櫃國小|分享講座|風力機翼工作坊

「大風吹,吹什麼?吹起澎湖孩子的好奇心!」

以這次菊島微型藝術祭的駐地創作作品「翼」出發,我們在風櫃國小規劃了一場「風力機翼工作坊」,波蘭藝術家揚.安可斯坦和孩子們分享飛機透過機翼的造形,被風吹時能夠升降的原理,帶著大家一起製作風吹時能夠升降的小模型。
完成機翼之後,孩子們在上頭自由畫著各式這樣的東西,有人畫了我們全體工作人員,有人寫了像是「大吉大利大吉大龍」的奇怪句子,那天是中秋節前夕,還有人應景畫了嫦娥、玉兔和柚子。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拿著完成的機翼跑到窗戶邊和電扇前,看著自己親手做的機翼緩緩升起,開心地大呼小叫:「老師老師你快看!我的龍飛起來了!」
有個小女生在機翼上寫下:「希望跟○○○進展順利」,我們問起那個名字是誰,旁邊的同學們鼓譟起來,說是她喜歡的同班男生,竟然擅自把機翼當成許願卡了嗎?活動到了尾聲,聽到我們之後要把大家的作品收回來展覽,許願的小女生才趕緊畫些圖案把自己小小的心願給隱藏起來,真可愛,後來那群畫龍的小男生,則是一直在旁邊玩很吵的摔角,這大概是另一種可愛。

圖片
圖片

■講座工坊|沙里爾.費薩爾 Shahril Faisal(馬來西亞)
澎湖嵵裡國小|分享講座|風力殘影陀螺工作坊

「大風吹,吹什麼?吹起澎湖孩子的自信心!」

帶著馬來西亞藝術家沙里爾.費薩爾,我們走進澎湖的嵵裡國小,沙里爾在講座上和小朋友們介紹了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和文化,過去曾擔任知名日本品牌釣具和汽車設計師的他,後來著迷於家具家飾領域,沙里爾的作品靈感大多受馬來西亞傳統文化的啟發,居住在澎湖的這段日子,他常興奮地說著澎湖的海鮮美食、天然景色與在各種廟宇裡能見到的傳統藝術,尤其精彩的門神彩繪,是他尤其鍾愛的部分。
以沙里爾這次在澎湖駐地創作的裝置作品「螺」出發,我們規畫了一場「風力殘影陀螺工作坊」,沙里爾帶著孩子們動手創作屬於自己的陀螺,擁有四個葉片的陀螺,在風吹旋轉的時候,四個葉片不同的造形將會產生動態殘影效果。
無論在講座和工作坊,沙里爾總是大力地稱讚孩子們,好幾次他向孩子們說起:「你們的家鄉澎湖真的好棒,充滿了值得驕傲的美好文化,孩子呀,你們一定要好好認識和保護它們,然後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喔!」。

圖片

0 Comments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地景藝術

3/25/2019

0 Comments

 
圖片
邀請來自台灣、波蘭、馬來西亞的三位年輕藝術家來到澎湖,駐地創作三件與海風互動的地景裝置,透過藝術創造人與自然的對話。
圖片
圖片

■風膽|范承宗|台灣
Winds Urchin|Cheng Tsung Feng|Taiwan

海膽是澎湖常見的海生動物,模樣可愛,看起來像是靜止的,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活動著,范承宗想以竹藤材質和傳統鷹架構築方式來詮釋牠,海風則是賦予它靈魂的關鍵。在每格結構間裝設了金屬扇葉,它們會因海風吹襲而搖曳、旋轉,除了發出聲響之外,也在不斷反映著草地的綠色、天空的藍色和夕陽的金黃,看見它的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樣貌。風膽就像是個栩栩如生的大型生物,正在海邊駐足,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活著、動著。

圖片
圖片

■翼|揚.安可斯坦|波蘭
Wings|Jan Ankiersztajn|Poland

翼是有實用功能的藝術裝置作品,我們能透過它來觀測起風的方向與強度。三個水平的葉片會在風吹來時向上飄起,如同將要乘風而起的飛機機翼,垂直的葉片則會帶動裝置旋轉,指出風之所向。揚.安可斯坦的創作靈感為人類史上第一個飛行機,透過機翼形狀的設計,以運用空氣動力學,能在起風時滑行上升。

圖片
圖片
圖片

■螺|沙里爾.費薩爾|馬來西亞
Spinning Gasing|Shahril Faisal|Malaysia

螺以馬來西亞和台灣都有的童玩陀螺為題,透過風力推送四個方向的葉片,運用旋轉後產生的視覺暫留來產生立體的殘影效果,入夜後更有夜光的特殊效果,扇葉的造形取材自沙里爾.費薩爾駐澎湖期間所觀察到的獨特風貌,舉凡心型石滬和閩式古厝,並加上馬來西亞的傳統文化印象,如風箏、傳統圖騰等,當風吹動螺時,就像把馬來西亞和澎湖最吸引沙里爾.費薩爾的迷人之處給混合在一起。

圖片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0 Comments

    不定時更新發文

    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Archives

    三月 2019
    十一月 2018
    十一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九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九月 2013
    三月 2013
    九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歐北來10
    歐北來10
    歐北來camera
    歐北來camera
    歐北來人物誌
    歐北來嚴選
    歐北來團隊
    歐北來團隊
    歐北來在地特蒐
    歐北來在地特蒐
    歐北來報導
    歐北來報導
    歐北來島嶼拼圖
    歐北來快報
    歐北來旅行日記
    歐北來旅行日記
    歐北來極限定
    歐北來樹屋
    歐北來特派
    歐北來碎碎念
    歐北來碎碎念
    歐北來透可
    歐北來透可
    歐北來阿達
    歐北來魚羊
    歐北來魚羊

    RSS 訂閱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