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北來在地特蒐》消失前的存在
一起記得好嗎?我們曾有一個職業叫,「馴牛人」。 隨著海口郎(台語)青年在口湖鄉裡繞啊繞的,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稻田,還有一池一池的魚塭,這裡空氣的味道是複合型。 稻香、堆肥、蚵殼、還有魚塭那帶著些許的腥,混合在一起的「口湖」味,不難聞,而且容易「記憶」。 「這條路會經過一個養牛的阿公家,我帶你去找他。」一直向我解釋是因為海風很大,所以講話當然比較大聲的海口郎說。 轉了好幾條蜿蜒的小路,經過縮小版的「口湖版伯朗大道」,停下車後看見地上鋪著曬乾準備餵牛吃的稻草。 「阿伯~這我朋友啦,來看你的牛,可以牽出來嗎。」 打著赤腳的阿公是一個專業「馴牛人」,目前全台灣幾乎都已用機器取代牛隻犁田,在口湖這個小小的地方,還擁有二十頭以上的牛在工作,「我們這裡應該是全台還用牛犁田密集度最高的鄉鎮,而且每一隻牛都是海陸仔(海軍陸戰隊)。」聽得出來海口郎青年有點神氣。 全鄉鎮因為養殖導致面積七成是水的口湖,牛隻需要在魚塭重新養水前下池犁田翻土,將蚵粉等富含鹼性的有機物拌入魚塭底層的土壤中,「先養土,才養水,最後才養生態。」海口郎青年說。 「機器是下不了魚塭的,而且魚塭邊會有很多死角,一定得靠牛背著工具下去犁,無法被取代,但現在很少人養牛了,我知道的就這個阿公。」 我得承認自己的無知,曾經以為牛背著工具犁田是「天性」,並不需要特別指導,聽著阿公說著從出生的小牛訓練到可以下田工作需要三年多,不同性質的場域還有不同的指導方針。 這世界,果然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就存在的。 「現在很少人買牛了,對我來說牛不是工具,是一起討生活的夥伴和家人,相信對『作田』的人都是,賣出去後我也還是會去看他們,有沒有乖,跟他們說說話,但對現在的人來說,也許以後牛的功能就只剩下成為桌上的食物了。」 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因為生活需要產生的職業,將在這塊土地上化為記憶,沒有好壞,那是時代選擇後的結果。 前進的同時,有些東西也正在後退,而且退到你回頭了卻已消失不見。 我們的土地上,曾經有一種職業,叫「馴牛人」。 只要你記得,我就還在;希望你記得,那些,我們共同的選擇。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