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北來透可》
台北愈來愈看不到天際線了。 今天和朋友聊,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有位候選人有條「復興西區」的政見,但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台北到底需要幾個東區跟市政府商圈呢? 我是道地的台北人,也知道現代城市的興起勢必讓人群集中在水泥高牆的保護傘下,但我也還依稀記得小時候抬起頭,眼前的公寓還沒有一整片的擋住藍藍的天空阿。 我也是道地的師大在地人,小時候其實夜市就有了。其實商圈多元發展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當商業大幅進駐後改變在地文化地景是難免的事,就像以前巷口是政大書城,到現在還很想念無聊的時候走過去拿本書就可以啃好一陣子,但當商圈房價變貴後便退租了變成國際大企業Starbucks。不是不喜歡Starbucks,但是一家Starbucks雖然可以K書,但我每每從窗外望再也沒看過同樣的空間裡,人手一本書眼睛發著光、嘴角微微上揚的滿足神情。 真的,拆樓破壞、蓋樓只要幾分鐘,文化地景的累積有時需要一輩子。曾經也以為高樓林立,霓虹燈把黑夜照亮的像白天就是進步的象徵,但漸漸發現不是這樣。就像台北對中國大陸那些旅客之所以吸引人,絕不是蓋了哪些購物商城或新大樓,而是那些老舊巷弄公寓之內的人們藏著的獨特底蘊。又有誰還記得,大稻埕附近的台北圓環現在除了看起來由透明玻璃築起的新穎建築,好像沒什麼特色,但就在幾十年前匯集了多少人潮,還是台北最重要的美食座標。 一個城市的靈魂也許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背後扛起它的文化,所以可不可以不要一直拆、拆、拆,理由是要繼續蓋、蓋、蓋,其實我也不太知道人口正在下降的台灣,為什麼要新蓋上那麼多大樓?但我沒忘記每次騎機車經過西區時我們總是共同驚訝那些似乎有別於東區的純樸風情,也許要作的不應該是全部打掉重練,而是找出那個地方的獨特之美,在儘可能保留的前提下更新,而不是總一昧的跟資本看齊。 一個國家的文明不是看既得利益者取得了多少資源,而是看政府如何照顧需要幫助的國民。所以可不可以也不要再有像「台北好好看」這樣以「建商美化空地,就給予容積獎勵」的方式圖利建商,拆完無數老屋後建設短期綠地便放任不管,等時間一過照樣蓋起更高大樓的短期政策再發生? 這篇文章有許多個人的想法,但我真的很愛自己居住的這個城市,不忍心那些美好一步步的在所謂的「建設」下流失。希望有天我們不只看的到遠方的藍色天際線,也看的見天際線下每個人臉上粉紅色的幸福微笑。 而我確定,那絕不是一再追逐物質建設所能一蹴可幾的。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