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不用刻意找尋,我們,原本就活在獨特裡。 隨著蜿蜒的小路,抵達了一棟客家傳統古厝前,「柿餅與客家人的歷史與生活文化有很大的關聯性。」大姐邊掃落葉邊說著。 原來,由於客家人早年遭遇戰亂不斷,遷徙頻繁,食物保存不易,加上勤儉持家的天性,將不易保存的水果與食物乾燥或醃製,方便攜帶並且增長保存期限,「柿餅以前是我們逃難的口糧,所以你們吃的是我們客家人百年智慧濃縮而成的結晶。」 柿餅製作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新埔這地方產量佔全台八成。 「我們這裡的風非常冷,俗稱『九降風』,特性就是冷冽,很多作物都種不出來,但柿餅製作就是要這種極冷的條件才最好,在二十四節氣中,「霜降」時的柿餅最好吃,」二姐笑笑的說。 突然想起一句話,「沒有裂縫,怎能照得進陽光。」愈發險惡的環境,愈藏著獨一無二的驕傲。 堅持純手工古法製作的大姐和大哥一家人曾經一度陷入困境,因其他柿餅廠使用機器大量生產,加上中國柿餅大量銷入台灣導致價格受到影響,「傳統製作至少七至九天,耗時長且手工繁複,製作過程中的『三遍手』很講究經驗,人力條件不足,無法大量生產,但還好也因為堅持下來,才有今天。」 同時,二姐從背後拿出了一隻咖啡色的小布偶,「這是媽媽離開這個世界後留給我們的禮物,你看那根柱子,就是她年邁後,因為長期坐著削皮膝蓋與背部僵硬,需扶著柱子起身,手上的柿汁沾黏上後的痕跡。 原來,柿子皮的再利用誕生「柿染」這個想法的起源,就是從母親那雙一同撐起全家的手而來,布偶身上的色彩,就來自母親於柱子上殘留的餘溫。 所謂文化,就是來自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之下,由人與環境互動產生的行為和結果。最珍貴的,都藏在生活裡,循著故事背後的脈絡和紋理,很難不被先民的智慧所折服。 你看見的台灣,和我看見的,一樣嗎?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不定時更新發文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Archives
三月 2019
Categories
全部
|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