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最新消息
  • OBL TEAM 歐北來團隊
    • Experience 經歷
  • OBL TOUR 島嶼拼圖
  • Limited Tour 歐北來極限定
    • 2018 Summer
    • 2017 Summer
    • 2016 Winter
  • Feedback 參與者心得
  • BLOG 故事在路上
  • WORKS 完成專案
    • 2018 Penghu Arts Festival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 Bunun農地農用
    • Tree House 歐北來樹屋:靠!原來這樣也能活
    • Publishing 人生至少歐北來一次:這個島嶼教我的事
    • Renaissance Taiwan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OBL Nomads 歐北來移動部落 >
      • 移動部落大小事
  • Film影像紀錄
  • Store
    • Product 產品
    • Activity 活動
  • CONTACT與我們聯絡
OBLTAIWAN

《歐北來 x 創生行程踩線》(二)我們能帶來的只有破壞嗎?

7/19/2017

0 Comments

 
【前情提要】
這幾天受到澎湖縣旅遊處的邀約,前來參與他們安排的「創生行程」踩線。
此行程希望能研擬出「符合澎湖地方創生之產業歸納成有趣的旅遊行程,希望參與者給予特色套裝產業觀光行程具體建議,以利推動更有質感的澎湖自由行體驗。」
透過文章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同討論、思考,如何改善現有環境,並創造一個更優質的旅遊模式。


難道在商業的模式底下,我們能帶來的只有破壞嗎?
 
在澎湖杭灣有一群業者,正在挑戰這個既定印象,他們自發性的透過串連,試著在既有的商業模式裡,漸進式地做一出些改變。
 
「請大家下水時不要塗抹防曬油,我們有提供防寒衣和膠鞋,基本上你能被曬到的地方大部份都幫你遮起來了!由於我們這個海域現在正在做珊瑚礁復育,所以不管是防曬乳,或是上來洗澡我們都不使用洗髮精、沐浴乳呦!」

儘管戴著帽子、墨鏡,身著紫色防寒衣的阿志,仍然藏不住陽光曬出的黝黑肌膚,他大聲地對著坐在一排一排長凳上,魚貫而入的遊客們,反覆叮嚀交代,一邊發給大家一人一張特殊材質的明信片,上頭以手繪可愛的畫風呈現不同的主題。

「來,大家把握時間把你的明信片寫完呦!等下我們會帶大家去看『海底郵筒』,屆時你們再把它投進去就可以了」
圖片
攝影/ 江益勝(Eason)
收到一封來自海底的信,這個浪漫的概念,其實在澎湖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十年前一個澎湖返鄉青年——「小花」,就曾發起並放在鳥嶼的海底三年,後來綠島也曾設置過,但目前已拆除,現在在澎湖旅遊處的支持下重新復出,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郵筒」。
 
難得的是,這不僅是一個觀光的噱頭,更期望成為復育珊瑚礁的推手。
 
為了讓這個有趣的點子能對當地海底的生態影響降至最低,從材質到選擇放置的地點,都有經過仔細的評估與考量,包含挑選316不鏽鋼構為基底,用馬賽克拼貼來美化,避免油漆塗料散發有毒物質;選擇放置沙地,不但較為安全,對周遭環境影響較小,並希望經過時間的更迭,郵筒成為人工魚礁,讓珊瑚礁及硨磲貝逐步繁衍回來,有了珊瑚礁,魚兒們自然就會慢慢回來了!以後還怕看不到魚嗎
圖片
攝影/ 江益勝(Eason)
這個過程所需要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把郵筒放到海底這麼簡單,還有包含岸上各家業者如何磨合、達到共識。阿志說:「其實大家過去七年來常常是私底下互相攻擊,見面了就吵架,互看不順眼。後來我們想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把大家找來,好好坐下來聊一聊,看能夠怎麼做。」
 
畢竟大家都是要靠這片海維生,海底被破壞了,誰也活不下去,他們決定共同投資大海的未來,凝聚了具有「復育此片海底珊瑚礁」這樣共識的七家業者,在親海服務中向遊客宣導其理念,並讓願意配合的業者提供這特殊設計的明信片,也讓這海底郵筒成為限定的特色行程。
圖片
攝影/ 陳亦琳
但就跟所有的問題一樣,沒有所謂「絕對正確」地答案。
 
如果你再進一步地觀察,其實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瑕疵,例如說,我實際下海測試投擲郵筒,可能放置信件的位置不夠深、開口過大,才剛投完,明信片就慢慢的浮了出來,於是只好再重新投擲一次,在此也可看到一個隱憂,是不是真的所有明信片都會乖乖的待在郵筒裡呢?如果不小心漂出來,這個類似塑膠的材質,是否也變成海邊的垃圾呢?
 
另一方面,他們也遇見如上一篇(捕魚,真的有那麼容易嗎?)所提到「客人期待下海便能看到滿滿的魚」的難題,而不得不在活動中將海洋生物當作道具,放在盒子裡,方便讓人拍照,或是進行餵魚的動作,但是客人們多半不知道的是,這輕輕一摸,可能就會導致他們被細菌感染、受傷、進而死亡,餵魚則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
圖片
攝影/ 陳亦琳
關於此點,阿志表示,其實這些活動裡用來拍照的海洋生物,他們仍經過思考與選擇的,例如拍照的盒子裡面有專吃珊瑚的海星、海兔,命比較硬一點的海蔘(但手腳要輕柔溫和),或是可食用的鐘螺。甚至每年他們也會像當地漁民一樣,找時間去獵殺海底的棘冠海星,因它不只會吃珊瑚,且有毒。
 
而餵魚的部分,他們有別於一般業者使用吐司,改用新鮮狗蝦餵食,一方面牠是天然的食物、一方面也不用擔心吐司裡的油脂會污染水質,且每年夏天過後,他們便停止餵魚了,所以魚群不會忘了原本生活的方式;而杭灣是魚苗的集散地,只有小魚會理你,大魚反而不會靠近,當他們長大了,就會自行離開,往深海去了。
 
「當然,在生態系中,沒有一項生物應該被滅絕,即便是棘冠海星。但是抓三隻海星可以整年讓遊客體驗與創造經濟價值,這比把魚抓去市場賣還有價值。」阿志說:「我的想法是『共生』,人、魚跟鳥;我的旅行社與民宿群;我的活動和珊瑚礁;我的公司跟當地居民,共生的目的是要把餅做大,然後『共利』。」

人為的介入,不可否認的,便是或多或少對海底帶來的干擾,但是如何能讓海底的傷害降到最低,甚至試著做出一些回饋,便是他們不斷在努力的目標。
 
上岸後,我們的腳邊多出了一袋袋的垃圾,原來他們每天活動完,還會自發性的淨灘。
 
其實如果你和這些業者坐下來聊,會發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理念與理想,我仍相信,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所賴以維生的海洋,只是每個人都有盲點,而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眼睛。
 
這只是小小的一個正在改變中的例子,即使活動中仍有能再檢討與改進的地方,依然無法忽視他們逐步向前邁進的事實,而且業者願意為了生態團結,也讓人能重拾對海洋旅遊的信心,而我從他們身上看見:「其實改變不過是,從我們已經在做的事情外,再多做一點點,如此而已。」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歐北來 x 創生行程踩線》(一)捕魚,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不定時更新發文

    只要用心就能發現,台灣最美的角落,就在身邊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Archives

    三月 2019
    十一月 2018
    十一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九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九月 2013
    三月 2013
    九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2018菊島微型藝術祭「大風吹」
    歐北來10
    歐北來10
    歐北來camera
    歐北來camera
    歐北來人物誌
    歐北來嚴選
    歐北來團隊
    歐北來團隊
    歐北來在地特蒐
    歐北來在地特蒐
    歐北來報導
    歐北來報導
    歐北來島嶼拼圖
    歐北來快報
    歐北來旅行日記
    歐北來旅行日記
    歐北來極限定
    歐北來樹屋
    歐北來特派
    歐北來碎碎念
    歐北來碎碎念
    歐北來透可
    歐北來透可
    歐北來阿達
    歐北來魚羊
    歐北來魚羊

    RSS 訂閱

Copyright © 2012 obl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